梅瓶,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、陈设装饰等多重用途的器物,始见于唐代,宋代已很流行,元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大量烧造而日趋风行。其各个时期的造型虽有不同,但大致不离短颈,小口,丰肩,圆腹,敛腰,窄胫等基本特征。梅瓶一词出现,不晚于清康熙时代。民国初年以来,始见对其得名梅瓶的解说:一是源自民国时期许之衡所撰《饮流斋说瓷》:“口径之小,仅与梅之瘦骨相称,故名梅瓶也。”即其瓶口仅能插细瘦的梅枝; 二是认为多用以盛“梅酝”酒而得名。而前一种说法更为人们所接受。

青花双龙戏珠纹高胫带盖梅瓶,1983年5月温裕王朱履焘夫妇合葬墓出土,口略宽,直颈,笠形盖,圆钮。丰肩圆腹,高胫缩腰,下足部略外撇,圈足。盖面及胫部绘青花蕉叶纹,颈部绘青花卷草纹,肩部为线描如意云肩,腹部纹饰为双龙戏珠图。